2000年6月26日,“南通教育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风范诸生品自高-----赵庭先生印象》,文中的“赵庭先生”便是我。一个多月后,我退休了。此前,我任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海安教育》责任编辑、高级讲师、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疆艺术》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60多万字。其中,海安的北凌农民体育运动就是经我的最早报道而名扬国内外的。我先后出版了《写作纵横》等三本著作,为电教片《桃李红海安》撰写解说词,中国教育电视台于2000年2月4日向全国播放该片。我的个人成长事迹入选《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辞典。为此,我退休后不少人慕名登门聘请,并许以丰厚报酬,都被我婉言谢绝。也有人建议说:“要不您自己搞家教,何愁手头不活络?”对此,我笑笑说:“我做人的准则是:知足常乐,从容生活。”不久,局领导要我担任关工委秘书长,我爽快地答应了,并把这项工作视为情系下一代,书写“第二春”的平台。
局关工委人员少,正常上班的只有我和另一名常务副主任。从上班的那天起,我就踏踏实实地当起“配角”和“助手”来,一丝不苟地做好分内事:活动安排、材料装订、信件收发、“简报”编印、文件归档、信息传递等。我性格开朗,待人热忱。凡是基层关工委人员前来办事时,我都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解渴,一盆清水洗尘。在工作中,我主动协助常务副主任坚持把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首位。我们每年都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组织教育系统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的作用,通过编印宣讲材料、现身说法、举办展览、教唱革命歌曲等多种形式,将各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使广大青少年入心,入脑,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10多年来,我和常务副主任一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10多个典型经验,报道了10多位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推动了全县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的开展,使全县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跃上新的台阶。局关工委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先进集体,我也荣获市、县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写作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我把提供青少年精神食粮看成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退休至今,我已有200多篇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分别刊登在《中国火炬》、《教书育人》、《关心下一代周报》等报刊上。我曾立誓:生命不止,笔耕不辍。
我十分赞赏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晚晴图。我非常清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我们老同志最有意义的工作,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希望和命运,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前途。重担在肩,岂能不扬蹄奋进?!一个人就像一滴水,倘若能将这“一滴水”融汇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海中,那它将会化为永恒。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晚年,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有的只是自豪和骄傲!
晚年并非全是凋敝和衰老,而是努力创造人生第二个辉煌的起点。我将一如既往地无私奉献,为晚晴的彩虹添上绚丽的一笔。
(海安县教育局关工委 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