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初级中学王生梅老师爱心助学纪实
王生梅,中共党员。199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海安迮庄中学、孙庄中学担任体育老师、工会主席;2013年到如皋开发区袁桥初中担任体育老师,并担任校女子三门球队专职教练。
20年,风雨兼程,付出总有回报。
王生梅,自幼家境贫困,朴实厚道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她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善的种子。早在就读师范学校时,王生梅就常将师范生补贴省下来资助学校周边的贫困学子。年过半百的老师(师傅)爱心助学的善举,时常在她脑海中浮现,在赞叹之余也立下了向他学习的决心。
20年,她连续资助了7名孤儿和8名贫困学生上学,有5名学生已经圆了大学梦;2011年以来,还与云南贫困山区的10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博大的爱温暖着25位学子的心;永恒的无私托起了25位学子的梦想。20年了,她拥有了25位贫困孩子“王妈妈”的美称,更拥有了孩子们的期盼和感激。20年,她用自己的大爱无私为社会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
20年,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作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她同样把本职工作干得很出色。她精通三门球,率领校女子三门球队参加省级比赛,年年获得一等奖,为学校捧回多少荣誉。她也先后被评为“如皋市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优秀社团指导老师”等,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
《如皋日报》、《新民晚报(如皋版)》、《南通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邮政报》等多家媒体都对她的事迹予以了介绍,宣传了典型,传递了正能量。
20年,有缘相遇,无私成就精彩人生。
1996年,王生梅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中学体育教师。从第一节体育课开始,她就提醒自己:体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的体能技能,还要关心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健康快乐成长!一堂体育课上,她发现一个叫陈小浩的学生没有参加体育训练。她有些放心不下,课后,她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原来陈小浩父亲去世多年,母亲肢残,不能下地干活,母子二人靠邻里接济维持生活。因营养不良,陈小浩体质相当差,正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
第二天,王生梅带着两只老母鸡、20多只草鸡蛋来到陈小浩家。看着破旧的矮房、面黄肌瘦的母子俩,她的内心难以平静。“坚强起来,我做你的后盾!”王生梅拉着陈小浩的手坚定地说。往后的日子里,她成了陈小浩家中的常客:送大米、面粉,添置洗衣机、电饭锅;承担陈小浩的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请村委会协助为陈小浩家整修破旧屋面。她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
陈小浩进入高中后,王生梅继续关注他的学习、生活,在陈小浩生活学习的每一个艰难时刻,都有她的陪伴和帮助。三年后,陈小浩以高分考入重点大学。如今陈小浩在北京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每次回家探亲,他都要带着妻儿登门看望王生梅。 “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陈小浩总是这样动情地说。
20年,倾囊相助,多少孤儿有了“妈”。
李晓娟是个苦命孩子,从小与祖父母相依为命,而她的祖父右腿残疾,祖母患股骨头坏死,常年卧床不起,家境十分贫寒。2011年9月,13岁的李晓娟进入如皋开发区袁桥初中就读。王生梅在班主任的家庭情况登记册中了解到李晓娟的家庭处境后,主动承担了她的相关费用,还时不时地给她送去日用品、学习用品等,并鼓励她坚强、乐观,积极向上。
周末,王生梅还将李晓娟带回家,和自己的孩子吃住在一起,让她感受家的温暖;节假日,她与李晓娟一同外出旅游,让李晓娟更好地融入家庭,更好地感受到母爱。一张张照片留下了李晓娟久违的笑容,一阵阵欢声笑语打开了李晓娟曾经的心结,那一声声亲切的“王妈妈”诠释了跨越血缘的亲情。
王生梅还通过绿叶义工、青草社等民间公益组织的联系,资助了多名孤儿和贫困学生。家住江安镇的葛仁玲,父母因病相继去世,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2012年,王生梅开始结对资助葛仁玲。2015年,葛仁玲喜录东南大学,王生梅更是像妈妈一样为她添置新衣服、行李箱,并一同坐车护送她到校。“‘王妈妈’是我最亲的人,我永远忘不了她。”一直以来,葛仁玲都对王生梅心存感恩。
宗脉存、俞亚甜、宗佳涛同样是不辛的孩子,他们有的父母去世、有的父母离异,母亲精神不正常,家庭贫困导致他们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但是从他们进入袁桥初中以后,就得到学校很好的照顾,特别是王生梅老师,不但为孩子们提供四季换洗衣服、购买零食、学习用品,带孩子们逛超市、购物、游玩,而且,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课间休息,她都要利用时间和孩子们“唠叨”两句,有时,就是不说一句话,只要身影从教室的窗口闪一下,孩子们都会有一种自然的冲动,“妈妈”来了、“妈妈刚走过”。爱与关怀,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有妈”的温暖、有家的幸福。
20年,爱路延伸,大山捎回感激情 。
“搭把手,让孩子们也享受一份温暖。”王生梅老师把她温暖的手,递给了千里之外的云南贫困山区。2011年底,王生梅通过云南一家公益组织接触到娜阿督等10名山区贫困学生,从此踏上了跨越千里的爱心之旅。“那里的初中生只需400元就可以完成一年的学业,对我来说,这是力所能及的。”5年来,王生梅按时给那10名学生汇去助学金,还源源不断地给他们邮寄“爱心包裹”,鼓励他们发奋学习。让王生梅感到欣慰的是,她资助的一名山区学生去年考上了大学,收获了改变命运的机遇。她把浓浓爱的暖流送进了大山深处。
20年,众人拾柴,爱心接力情暖学子。
学校关工委在获悉了王生梅老师的爱心之举后,在全校发出倡议,号召全体教师向王生梅老师学习,继续做好对学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关爱服务工作和助学工作,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袁桥初中,一个以王生梅老师为主体的爱心团体已然形成。夏建老师尽管自己并不富裕,但是,当他得知一位学生父母双亡,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依然承担起照顾这个孩子的义务。从小学到初中,他多年如一日,为孩子买这买那,还不时地登门了解情况,给零花钱给孩子,不让过分的“拮据”伤害着孩子的自尊。沈倩老师更是将一位孤儿接到自己家中,和她一起上学一起吃饭,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一起享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关怀。今年3月,七(5)班学生纪陈荣被确诊为尿毒症,须做长期透血治疗。袁桥初中近800名师生自发行动起来,为纪陈荣同学捐款一万元多。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学校的爱心之举坚定了纪陈荣同学战胜病魔的决心。爱的接力是温暖的,袁桥初中每一位受助过的学生,都对母校、对王老师、夏老师、沈老师------心怀感激。
“20年,一路走来,我在孩子们身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收获到了很多快乐、得到了我想要的幸福。”王生梅老师如是说。这是一位默默助学的“爱心妈妈”的真情流露。
袁桥初中的老师们把爱心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幸福;在对贫困学子关注的过程中也收获着喜悦、幸福。
供稿: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管理中心关工委 陈长林
推荐:如皋教育关工委 电话:13962925599
2017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