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中海安、泰县、如皋、泰兴四县(市)交界处偏北一侧,有一个闻名遐迩、名称脱俗的乡镇——雅周。这是一个几经战火考验的革命老区。黄桥决战,这里是陈粟行营,大军渡江,这里曾热气腾腾、铁流滚滚。七战七捷的第一道作战命令,就是从镇东景家庄发出。就海安而言,雅周地域偏远,沙垛连绵,但地瘠人雄,英贤辈出。而今的雅周,更有一朵人文奇葩香遍全县,叫响苏中,誉及全国。这就是遍布全镇各村的农家书屋。这些家庭文化室,名目繁多,内容丰富且各有特色。一室带多室,人文构和谐、科技促发展的报道,屡见各级媒体。但最抢人眼球、最令人惊羡的,是许多家庭文化室的院墙外、门楣上、厅堂中都有一两块字体各别、精工制作的室名标牌。题写这些牌号的作者,有的是名标当世的书画大师,有的是省内外地市省级相关领导,而更多的则是人民解放军的少将、中将乃至上将。
一个偏远的农村乡镇,怎会有如此许多的高端墨宝?许多人都想探询一个究竟。是什么背景,让一个乡镇的文化建设,得到这些老将军、老领导、著名艺术家的悉心关注和倾情投入?人们探寻的最终结果,这些都缘于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原馆长陆大同数十年来的浓浓乡情和不懈努力。
初征的那顿荒饭
70年前,在偏僻贫穷、四县交界的雅周鸭儿湾,陆大同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粗砺的高粱稷米和芋艿、山芋,铸就了高沙男儿的强健体魄,老区人民光荣的传统,熏陶出农家后代好学上进、自强不息的宝贵本色。由于聪颖好学,父母决心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成才。但家境毕竟太穷了,勉强读到初中二年级,大同便辍学回乡,跟成年人一起,在高沙窝里战天斗地。
当时,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陆大同的精神追求却如春笋向日。老一辈叙述的黄桥决战的历史、大军渡江的壮观,七战七捷的传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雅周的足迹,他梦中一遍又一遍地踏访,常胜将军的传奇数十年来一直激励和滋养着他的心灵。好强的性格,高远的志向,十五六岁的大同便有了超出常人的付出。白天干活,晚上总借着微弱的灯光,啃那未能竟学的课程,博览能够寻到的书刊。决心闯出一条靠知识改变人生命运的崭新道路。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1959年11月,陆大同顺利通过体检和政治文化素质考核,光荣地参军入伍。凭着良好的基础和自身过硬的素质,很快被选拔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步兵学校通讯大队。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回队。历任战士、学员、电台报务主任、台长、副连长、副政指、连长、参谋等职,1965年,光荣入党。
赤子行千里,胸有故土情。陆大同在部队的15年中,成长进步的喜讯不断传递到家乡。雅周的党政领导、鸭湾的七庄八邻,儿时的知音伙伴,无不为之高兴和自豪。乡亲父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叮嘱大同,要好好练出个人样,为革命老区争光。
1959年11月23日,陆大同接到了入伍通知书。操劳半辈子的妈妈比什么都高兴,儿子报国有门,自己几十年的心血浇灌,这株壮实的苗木终于枝叶茂盛,就要开花结果。儿子出息母高兴,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他母亲向人家借了一升半米,煮了一尺八锅子的饭,就是这顿壮行饭,陆大同吃出了满眼泪花,也吃出了满腔豪情:我一定要在部队大学校里,摔打出一块响当当的真钢实材,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雅周这块红色土地的桑梓之情。
初访的那家书屋
1974年,复员安置在海安无线电元件厂,1978年复改转,落实到了县民政局工作。接触的是全新的工作内容,信访接待,优抚安置,扶贫救灾等等。新的工作就是接待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烈军属以及追办核实身份的优抚工作,于是,深入老区,体察民情,成了工作的头等大事。
就整个海安而言,几乎处于革命老区的全覆盖状态。西南属黄桥革命老区,东部属栟茶革命老区,而通扬河北的里下河地区则是著名的原新四军联抗作战区域。陆大同自进入关注老区、扶持老区的角色起,就决心用百倍的努力,来释放胸中浓浓的老区情结。当时的42个乡镇、除县城与李堡、曲塘老三镇有公路外,绝大部分乡镇,或在高沙,或在水网,或在海边。为了了解下情、倾听民声,陆大同凭一辆半旧自行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翻高垛、爬小桥,走遍全县一千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特别注重为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抗属进行身份甄别和确认,让这些曾为革命胜利出生入死做出贡献的三老两属,理直气壮地享受应有的政策待遇和人格尊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散了农民心头沉闷的乌云。整个农村百废待兴。尤其是多年淡化了的农村文化建设,也在一些有识之士的领头之下,出现了星星之火。1980年春,全国第一家家庭文化室在雅周正式创办。这对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陆大同,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老区精神代代传,我在家乡有知音。老馆长于是慕名造访这户人家,老少五口,本来不很宽敞的三间农家屋加一间厨房,腾出了“明间”办起简易的书报陈列兼阅览室。室主顾昌明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商业供销退休职工,工资不足百元,家庭经济拮据。但老顾为人直率坦诚,政治热情高涨,人文追求急迫,办室宗旨明确:宣传农村政策、传播科学知识、介绍致富技术、丰富文化生活。在与老顾的交谈中,陆大同了解到,顾昌明的实践和模范引导,如星星之火,在雅周似有燎原之势,先后出现了法制宣传、书画创作,文艺演出、科技普及等多家家庭文化室。这些农村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头雁,有三个共同的期盼。一是热忱欢迎众乡邻常来读书看报,相互沟通交流;二是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在创意上理解,在物质上扶持,在舆论上宣传;三是有可能的话,提升一下书屋的人文品位。
老区文化建设状况的调研,将陆大同的老区情结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是啊,广大农村是我党开展武装斗争、夺取全国政权的根据地。尤其是老区人民,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前赴后继,参军支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如今,他们自觉克服困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品位,其事迹可歌可泣。这不仅仅是某几位党员、干部、教师的个人追求和奉献,更是整个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催化器。我作为老区的儿子,同时又工作在与老区建设、老区发展密切相关的民政岗位,对农家书屋这一事关新农村新文化的新生事物,一定要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扶持它、发展它、提升它。
初识的那些将军
也许上苍特别看顾陆大同强烈的老区情结,1988年,命运将他推到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馆长的岗位。七战七捷,是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代表了能征善战、百战必胜的铁军精神,代表了老区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支前、不惜牺牲的奉献精神。挖掘革命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展示这段历史,乃是纪念馆工作的天赋之职。身为馆长,他上任伊始,就决心依靠新四军老战士的激励和县民政局主管领导的积极支持,高标准扩建纪念馆,高规格打造这一历史性、国家级的党史、军史教育的红色品牌。于是,从1994年10月起,在先后10年时间内,呼吁党政军高层领导,走遍大江南北,到国务院,进中南海,争取立项,筹集资金,同时还要力排干扰,终于在2004年元旦正式落成开放。
在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言万语的扩馆建设中,他把扶持老区人文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总是随时择机向所拜谒的老领导、老将军们,回报革命老区的发展现状,回报老区人民的精神需求。利用拜访和征集馆藏文物史料的机会,首先,请南京军区原政委傅奎清中将为顾昌明家庭文化室题写了室名。室主倍受鼓舞,加快了一室带多室、人文兴老区的步伐。庞庄村优秀党员黄鹤官、地处三边(海安、姜堰、如皋三县市交界)的吴开满、镇机关退休的高宝国、个体协会党支部的卢应素等,见贤思齐,闻风而动,迅速开办了各具个性、各有特色的家庭文化室。对这势如春潮的老区文化发展,老馆长喜不自禁,同时也深知扶持责任的重大。每逢有老领导、老将军莅海视导,或者自己外出征集文物史料,总不忘一并回报老区儿女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高雅的人文追求。在京拜访中顾委委员、成都军区原政委万海峰上将。将军先是回忆1940年在海安与日寇作战的经历,接着又叙说七战七捷的辉煌:“七仗我参加了五仗,海安老区人民付出太多了。”当老馆长回报了雅周家庭文化室在全国的影响以及书屋主人的品位期求时,将军仿佛又与老区人民战地重逢。欣然挥笔题写了“顾昌明家庭文化室”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经他牵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为退休农村教师张英群题写了“张英群农家书屋”。江苏省原副书记顾浩为黄鹤官家庭文化室题写了“苏中老区科普文化室”。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周玉书中将和上海市委原秘书长萧卡同志,分别为吴开满题写了“边区文化室”。解放军政治学院原副政委乐时鸣将军和浙江省委统战部原部长、海安县首任县委书记戴盟,分别为雅周镇东娄村题写了“卢应素为民服务室”。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江教授为农民书法家邵怀山题写“海安老区书画院”。联合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画坛巨匠范华炳大师为顾昌明题写了“苦乐人生无怨无悔”。 南京军区原副政委兰保景中将、第二炮兵原司令员瞿新发少将、总参防化研究院原副院长邱祖余少将、福建省委原常委纪委书记、政协主席高胡等先后应老馆长所请,热情挥毫,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增添光彩。这一幅幅题词,表达了老将军、老领导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对老区人民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科学推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鼓舞推动作用。
为了切实提升老区家庭文化室的人文品位,陆大同除了烦请老将军、老领导题写室名、鼓励,还尽力挖掘相关的人文资源、遴选名人名家书画作品,以及《苏中七战七捷》《大江南北》《铁军》《粟裕研究资料》《七捷》等红色期刊,先后向10多家家庭文化室累计赠送书画作品140多幅,各类图书近2000册,录有15首红色歌曲的光碟200多张。
金秋的这些硕果
陆大同浓浓的桑梓情怀、几十年的奔波和付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精神之果。老区人民感念将军的厚爱,以加倍的努力,倾情投入,丰富内涵,家庭文化室吸引力越来越强,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张老区名片,不仅香满海陵,叫响苏中而且誉及全国。最初创办的顾昌明家庭文化室,已走过了不平凡的32年历程,藏书3000多册,年度报刊近20份,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参加其室内外各项文化活动累计已超10万之众。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数十次深入采访报道。室主顾昌明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首届全国“美好家庭”、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南通市劳动模范及市县优秀党员、学习型标兵,获得各级表彰证书、奖章、奖杯、奖牌等150多件。庞庄村黄鹤官家庭“苏中老区科普文化室”的事迹,被县组织、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刻成光盘,在县电视台“新时期农村优秀共产党员”专题节目反复播出,产生了较为积极广泛的影响。
在老将军、老领导的亲切关爱和各方鼎力扶持下,革命老区雅周的家庭文化室已从普及向提高发展。室主们从最初的人文爱好逐渐转化成一种文化自觉。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提供日常阅读,解答各类咨询,更注意理论和品位的提升,注重文化的深掘和再创造。仅举周克玉将军题写室名的林长青和张英群两室为例。
海安长青习俗研究室,最初作为自家的精神园地,后逐渐被族人、庄邻认可。于是,立足雅周地方习俗,追溯林氏远祖比干,把家庭文化提升和扩大到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林长青立足比干文化、九牧文化、妈祖文化和老区文化,撰写了《林家庄习俗》,主编了林氏家族渊源谱,经县史志、文化部门推荐,被常州、泰州等市图书馆收藏。中国比干纪念会还推荐林长青作为江苏代表,先后出席河南、福建、菲律宾等地举办的全球性世界林氏宗亲总会的学术研究活动,扩大了雅周文化的影响。
张英群文化室的发展也独具特色,引领一方。近年来,书柜桌椅成套更新,图书存量突飞猛进。5000多册图书初分为政治、历史、军事、科技、文学、经济、法律、休闲等十几个大类。单红色书刊就有领袖著作、江海群英谱、新四军丛书、粟裕研究、七战七捷专题等500多册。2011年6月,张英群应邀去北戴河,出席了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牵头举办的民间图书馆论坛首届会议,农家书屋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陆大同2001年退休后,被聘请为文史馆员,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所钟爱的红色岗位。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褒奖。对老区人文建设而言,老馆长在职,简直是种福音,是一种精神依托。新书屋想创办,找他;老书屋要提升也找他。陆大同的名字,虽然没有写在各家文化室的展板上,但热乎乎的写在各文化室室主的心坎上,传颂在老区人文建设的春潮中。
人生七十犹立志,壮心不已举红旗。当笔者写完上述文字到馆方征询意见时,与如皋市交界的雅周镇迮庄村党支部负责同志又找上门来请陆大同帮忙。在建设新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村两委会把建村级集体文化室提到议事日程,想挂一块高品位的标牌。于是,陆大同又开始了新的运作。
“人生在世,总得干点有价值的实在事。在一个岗位上,总得留点痕迹。”陆大同这朴实无华的人生理念,反映在一大叠奖状、证书和发表的文章中,反映在上至全国新四军研究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下至县政协文史顾问的聘书中。二十多年来,陆大同宵衣旰食倾力投入,共为该馆征集全国名人、名家书画作品题词近2000幅,在省级以上报刊和纪念馆专业委员会论文集上,发表文章300多篇,其中多篇文章获奖,现为全国新四军研究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海安县政协文史顾问、海安县新四军研究会理事。由陆大同担任编辑的《七捷》馆刊,以较高的人文性、史实性和可读性,享誉全国,已成为苏中地区一张红色的名片。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苏中廉政教育馆”现已对外开放,并来信指出:“大同同志,你在海安建馆有功,为弘扬我军优良传统,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表示敬意,书字一幅”。岂止建馆有功,在开拓红色资源、扶持革命老区人文建设上,陆大同同样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