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教育局关工委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海安绿色教育社
一、项目名称:青少年绿色与慈善教育项目。
二、立项缘由、有利条件及保障机制。
当发现空气越来越不清新、河水变得不那么清澈的时候,一些人开始反思:我们从自然中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1998年夏天,我国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师生在抗洪救灾一线准备物资、人力支援的同时,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长江在哭泣,我们怎么办?于是,就在这一年的11月8日,该校师生在学生环保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苏中地区第一个环保志愿组织——海安绿色教育社。绿色教育社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呼唤生态文明。所以成立伊始就制定了“公民生态文明行为25条”,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呼吁市民与绿色教育社一起实践生态文明。2005年注册,首批入档“南通市青少年环保社团组织档案”,并成为中华环保联合会首批会员单位,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的团体会员。成立16年来,绿色教育社锻炼和培训了一大批环保志愿者。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慈善意识已深深地植入他们的思想中,在全县播下了绿色种子,并且已经发芽、生根。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这对绿色教育社成员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一致认为绿色教育社的生态文明主张得到了社会认可,并与时代精神相互合拍,使大家进一步认定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三、项目实施形式、内容及主要亮点。
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利用绿色教育社这一载体作为教育平台,关工组织、学校、社区、教师、学生、家长互动,形成社会合力,从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使青少年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
绿色教育社每年都根据政府需要、社会热点,结合青少年的具体思想实际和知识结构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绿色教育社成立初期,大家的环保知识普遍缺乏,环保意识不强,绿色教育社就经常组织师生观看环保录像《让环保走进生活》,不断地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在思想发动的基础上,每年提出1-2个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从“减卡救树”开始,掀起环保风潮。绿色教育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减卡救树”。针对学生中互赠贺卡的风气,1998年12月,绿色教育社在南通教育报发表了致全市同学的公开信——给好友一份绿色的问候。信中说: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乱砍滥伐森林。为了保护森林,我们绿色教育社的全体社员呼吁大家改变社交方式,不送贺年卡,把省下来的钱捐赠给林业部门,用于营造生态林,为美化祖国、绿化家园作贡献。绿色教育社86位成员,每人捐出3-5元,用于义务植树。在绿色教育社的大力推动下,全市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了“减卡救树”的环保风潮。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绿色教育社联合了团县委等单位发起组织了“参与环保,从我做起”万人签名活动,得到了全县师生、工人、农民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热烈响应,社长景步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在读的中师生,将来用自己的环保行动去影响我的学生是我的终生追求。”2000年11月8日,绿色教育社成立二周年之际,他们发起和组织了支持北京绿色申奥,提出了“热爱祖国从环保开始”等口号,要求每个签名者做到“生态文明行为25条”,捐上零化钱,营造“申奥林”。2001年1月18日,将签名达万人,盖有118个单位公章的布幅寄送北京奥申委,前后历时71天之久。募集到的钱款后来在黄海滩涂营造了绿色教育社成员心目中的“申奥林”——海安新世纪共青林。2005年9月12日,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号召,绿色教育社联合了海安老年环保队等6家民间环保社团,在海安日报发表了《大家都来参与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倡议书》,提出了“增强资源节约意识,自觉地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日常生活中铺张浪费的习惯”等10条倡议,同时组织开展了“资源节约”百万市民签名承诺活动,历时5年。
以5R为生活方式,倡导生态文明。绿色教育社结合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示范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如“你丢我检”、“认养绿地”、“义务植树”、“观鸟护鸟”、“扩建鸟林”、“倡导吃素”、“绿色拜年”、“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他们调查家乡的河道、居民小区和工厂,了解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后他们感慨地说,“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不多见了。为了将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他们在校内组织人员创办绿色教育专刊、举办环保手抄报展览,教唱世界环保歌曲《时间已到来》等。此外,他们还组织参加“全国中学生环保知识竞赛”和“中国青年绿色行动宣言”签名活动,组织参与生态旅游,发起“保护母亲河行动”活动。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倡导以5R为时尚的生活方式:节制消费(Reduction)、替代消费(Reveluation)、循环利用(Recycle)、重复使用(Reuse)、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Rescue)。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每一位社员心中,他们遵循着,也在传播着。
倡导绿色慈善,救助特困学生。爱大自然与爱他人是相通相联的。如果说生态文明教育关注的是对大自然的爱护,那么,倡导和呼唤生态文明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对人的关爱。绿色教育社引入和谐教育、慈善教育理念,把关爱大自然延伸到对他人的关爱。领导关爱师生、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在被教育和感化中学会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2007年,绿色教育社为救助海安高级中学的二位特困同学,组织了“绿色慈善公益·春暖2007——春联义写义卖捐募”活动,海安10多位书画家和上百名环保志愿者参加了活动,共募集善款800多元,募集到的善款虽然不多,但体现了环保志愿者的一片爱心。2009年,绿色教育社组织了救助海安县胡集中学重病学生张魏同学的绿色募捐活动,共募集救助金6000多元,这些钱款多数是各单位卖废品所得,体现了志愿者们的绿色慈善理念。
四、成果展示及创建品牌的设想。
到目前为止,绿色教育社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省内外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成立16年来得到了许多媒体的支持。海安日报、海安电视台、江海晚报、《江海青年》、江苏电视台、江苏教育报、《社区与教育》、中国环境报等20余家省市县和国家级媒体对绿色教育社的活动进行了报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曹青阳在一篇环境教育的论文中,把我县绿色教育社的活动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应用。从目前状况来看,绿色教育社仅局限于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一校之内,且活动时断时续,缺乏持续性。绿色教育社是个稀缺的社会资源,根据社会和政府需要,绿色教育社必须做大做强做实。现提出如下设想:
1.在条件成熟时,拟组建县级绿色教育总社,下设绿色教育分社。把绿色教育社置于海安县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名下,制订海安县绿色教育社章程。由总社派出志愿者帮助指导各学校和校外辅导站成立绿色教育分社,开设绿色教育课堂,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和年会,交流论文、表彰先进。保证绿色教育社活动的阵地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2.创办《绿色慈善报》。为了更好地指导绿色教育分社的活动,便于基层分社的相互交流,创办“绿色慈善”小报,作为县教育局关工委和退教协主办的《苍松》的增刊,不定期编印。
3.设立青少年绿色慈善基金。生态道德和绿色慈善要从娃娃抓起。设立青少年绿色慈善基金是一个创新举措,是件好事,必然会得到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设立绿色慈善基金,钱不在多少,重在青少年中培育一种绿色慈善理念,把平时节约的钱或收集废品出售的钱捐赠给青少年绿色慈善基金会,用于环保活动和救助弱势群体。
五、项目特色。
1.原创性。绿色教育一开始就是由师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一种草根型组织,生命力很强,所以具有很高的原创性。
2.创新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快,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靠教育。环境教育靠教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与国际上先进国家比,我国的环境教育严重滞后,无论是环保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很不到位。地方干部和百姓的生态环保意识非常淡漠。绿色教育社成员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环保意识觉醒得早,理念先进,社会责任心强。“别人不干我来干”,绿色教育社就是在“不务正业”的舆论压力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本项目的创新性很强。
3.时代性和紧迫性。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筑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色教育社走过的历程,目睹了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变化。目前,由于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十分突出,节俭意识严重缺失,而“一些地方官员仍然只顾GDP,不管环保”。所以,著名学者专家解振华提出警告:“若忽视生态文明将阻碍中国梦”。当前,我国面临城镇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转型期,需要培养大量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而我们培养的人才中,有些将来可能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可见,本项目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4.长期性。环境保护是永恒的话题,生态道德是永恒的课题。只要人类存在,就有一个生态文明和绿色慈善的问题,所以本项目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5.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本项目涵盖的活动内容广泛,操作简便灵活,互动性强,适合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参与。对青少年来讲,贴近实际,喜欢参与,政府、社会、家长欢迎。具有很好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只要各级领导关心支持,就能在全社会推广,并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