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通有个家”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
发布日期: 2016-12-15 11:23:37

“我在南通有个家”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

“创特色、铸品牌”工作汇报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关工委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对教育援藏作出“长期坚持、适当扩大、保证质量”的指示,决定增办一批内地西藏班(校)。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江苏省教育厅和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97年7月创办,时为华东地区唯一一所教育援藏的完全中学。学校现有占地面积55亩,20个教学班级(初中班级8个,高中班级12个);现有学生780名,教职工106名。

从建校开始,学校便牢记教育援藏、增进民族融合的重大使命,坚持“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可靠、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办学宗旨,创造了一流的办学业绩,培养了数千名品学兼优的人才。为西藏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我校连续多年由党总支、工会、关工委组织开展了“我在南通有个家”亲情牵手活动。现在,这项活动已经发展为市委市政府牵头的南通市区“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成为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现在,我把活动开展的背景和取得的成果作简单的介绍。

一、活动开展的背景

第一阶段:校内开展的“关爱高原雏鹰”亲情结对活动。西藏学生到内地上学,由于路途遥远,入学后一般要到初中或高中毕业才返回西藏,因此,他们免不了有思念亲人的心理寂寞,尤其是初中学生,入学时才十二三岁,是特别需要亲情呵护的年龄。为了让这些雪域的孩子在被关爱的氛围中安心学习,从2008年开始,我校由党总支、工会、关工委开展了“关爱高原雏鹰”师生亲情结对活动。全校教工都以“监护人”的身份“认领”一名或几名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在思想、学习、生活诸方面给予责任性的全方位的帮助与关爱。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波动或者学习有压力,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们”会及时与孩子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学生方面有困难,“父母们”给予一定的资助。

第二阶段:社会慈善人士纷纷加入亲情结对活动。 我校“关爱高原雏鹰”亲情结对活动经媒体报道后,校外许多慈善人士纷纷与学校联系,要求参加亲情结对活动。2009年10月,市民族宗教局、市侨联与我校联合开展了“走进侨界家庭”结对帮扶活动。初一年级全体学生50多个侨界家庭亲情结对,亲情结对的人员中有老干部、老职工、老军人等退休老同志。亲情结对由校内发展到校外,来自遥远西藏的孩子在江城南通有了一个“家”。到了周末,“爱心家长”们会来校看望孩子,嘘寒问暖,添衣送物,了解学习、生活情况。如有孩子生病住院,“家长们”即到医院陪护。在节假日特别如春节、藏历年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家长们”会把孩子接回家生活,让长期离开家乡到内地就读的藏族孩子在内地感受家的温馨和亲人般的关爱。

第三阶段:南通市委牵头开展“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 “关爱高原雏鹰”亲情结对活动在南通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推进民族融合的举措给予充分肯定。

2012年11月,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明办、南通市教育局、南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共青团南通市委员会、南通市妇女联合会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在南通市区开展“我在南通有个家”——“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招募藏族学生的志愿者家庭。志愿者基本义务是:关心藏族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经常以走访、书信、电话、面谈等各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可利用节假日(例如:春节、藏历新年、端午节、中秋节等)接藏族孩子回家体验亲情,以多种形式进行中华家庭美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帮助藏族孩子广泛了解南通等地方文化;经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争取参加学校召开的学生家长会议,配合学校做好藏族学生的教育工作。

经过挑选,100多个具有一定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结构完整的家庭与我校初一新生组成了第一届“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家庭。志愿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政府部门、群体组织领导,有教师、医生、工人、私营业主等普通市民。章树山、朱晋、郭毅浩等领导同志也入选成为志愿者。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施乃平一家两代人都参加了亲情牵手活动。

“我在南通有个家”藏汉亲情牵手活动开展以来,每年新生入学,都要招募志愿者家庭,目前与我校在读学生亲情牵手有300多个志愿者家庭。志愿者要定期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学校开办了藏族学生“南通家长”的“家长学校”,由学校关工委和学生处负责对“南通家长”的培训工作。我们为每位家长特别制作了志愿者工作证和志愿者手册;制订了《活动工作制度》,成立了志愿者家长委员会,并按照志愿者家庭住址划分区域,建立了若干个家长行动小组,安排了片区组长,负责活动的日常协调管理和小组集体活动。

二、活动取得的成果

(一)呵护了西藏学生在内地健康成长

西藏学生到内地上学,长期远离故乡和亲人,难免会有孤独、烦躁的心理寂寞。在内地求学期间,这些孩子还要度过心理叛逆期,所以他们特别需要亲情呵护,需要有“家庭教育”来配合学校教育。让西藏孩子在内地安一个“家”,有一个倾诉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地方,就易于化解孤独、烦躁的心理。“家长们”节假日带着孩子走村串户,郊游踏青,参与社区活动等等,利于孩子度过心理叛逆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利于润养爱心,在被呵护被尊重的环境中养成健全人格。

志愿者张利民是一位牙科医生,他牵手的“藏族儿子”叫强巴次成。他多了一个“儿子”,但也意味着他的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强巴次成突发高热得了急性肺炎住院,西藏父母得知后心急如焚,但鞭长莫及,“南通爸爸”张志成日夜陪在孩子身边,他除了要在医院联系治疗事项并尽心陪护强巴次成,还要安慰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藏爸妈。一段时间,强巴次成经常与同学们产生纠纷与摩擦,在班级和学校里造成了不良影响,学校把这些情况通知了“家长”,张志成连夜到校找到强巴次成耐心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分析,查找问题根源。一种等“儿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爸爸”才放心地离开学校。在一次的信件交流中,张志成了解到孩子刚过生日,细心的他不动声色,在带孩子参观“万里长江第一桥”苏通大桥的时候,特意准备了生日蛋糕和礼物为孩子补过了生日,看着这个不太隆重但很温馨的场面,平时比较调皮的强巴次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二)促进了西藏学生在内地全面发展  

南通是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南通的家庭重视教育蔚然成风。让西藏学生走进南通志愿者家庭,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我校中高考连续多年取得大面积丰收:初中毕业生以全国内地班(校)中考第一的成绩确保了100%升入内地高中;高中毕业生平均98%以上升入内地本科院校,超过了许多省份的重点散插班(中考首批录取的优等生,我校高中为第三批次录取),为此得到西藏教育厅的专项奖励。取得如此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南通藏中和“爱心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让藏族孩子在南通“爱心家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在招募志愿者家庭时优先招募那些家庭和谐、具有一定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并且有一个与藏族学生年龄相仿的子女的家庭,让学生在“爱心家庭”中既有“父母”的亲子情,又有兄弟姐妹间的手足情。志愿者胡雪芹牵手的是米玛卓玛。这个漂亮的藏族女儿和她自己女儿差不多大,两个孩子一见面就像亲姐妹一样,别提多亲热了。节假日,妈妈督促两个女儿一起学习,领着她们一起逛街,买东西时,给她们一人一份。“妈妈”看到两个孩子情同手足,心中总是漾起母亲特有的幸福。当妈妈的也有烦心的时候。一段时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米玛卓玛数学成绩下降了,任课老师甚至考虑要换课代表。听到这个消息,“妈妈”胡雪芹很是着急,她请求老师不要撤换孩子的课代表。她和“女儿”一起分析成绩退步的原因,她请老师帮孩子补习一些重点难点,她让“两个女儿”互帮互学。终于,米玛卓玛的成绩明显进步了,有成就感的“妈妈”感到莫大的幸福!

在南通的网络上,活跃着一个特殊的QQ群——关爱高原雏鹰群。这个QQ群有80多人,他们都是与南通藏中学生组建亲情家庭的志愿者。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家长”们来说,怎样与藏族孩子沟通,怎样进行关爱和教育,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热心公益事业的周建平先生就想到建一个QQ群,作为如何关爱藏族孩子的交流平台。没想到QQ群一建立,马上得到志愿者家长的热烈响应。他们在群里探讨教育的难题,分享教育成功的快乐。

(三)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和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习总书记的讲话强调要通过“四个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共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圆梦,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藏汉亲情牵手”活动,让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特殊家庭的温馨情境中亲身体验了“祖国处处是我家,祖国处处有亲人”感受,从而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我校学生通过融入“爱心家庭”,在家长带领下走近社区,拓宽了了解中国社会的渠道。例如他们通过了解了南通也有43个民族居住或暂住,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一员,因而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我校学生通过“爱心家庭”走近社区,参观地方博物馆,了解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一些传统文化特色;他们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给南通市民带来雪原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丰富了社区精神生活。我们的学生在社区活动中也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元,对中华文化增强了认同感。

我校学生通过“爱心家庭”走近社会,在社区安排或“家长”带领下参观南通地方现代化的厂矿企业,了解南通的社会发展史,感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了对强大祖国的自豪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四个认同”的核心就是国家认同,确立了国家认同意识,就会产生作为国家公民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通过“家庭亲情式情境”来渐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让“亲情牵手”的孩子们在“我在南通有个家”的“故乡情境”体验“祖国处处有亲人”的温暖,并学会对社会回馈温暖。

市郊长江镇顾园村是学校的“送温暖”联系点,学校经在这个村挑选了10个最困难的家庭,作为学生的“体验户”。关工委老同志带领学生到“体验户”家中体验生活,做家务,干农活。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经济发达地区也有这些贫困家庭,我们在内地处处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学会关心别人。”学生会主席达娃卓玛回校后发起倡议:每人每天节省一毛钱,捐资帮助贫困户;每个班对口帮助一个失去劳动力的家庭。

(四)推进了民族交流融合与团结进步

加强民族交流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渐次达成国家认同,这是内地西藏班办学的重要任务。加强民族交流融合,重要的是从情感融洽入手,有了人际的情感融洽,有了真情实感的细节呈现,才有民族间水乳交融的佳境。

“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涌现了很多感人至深“父教子”、“母爱女”、“儿女感恩”的“民族亲情”的故事。“亲情牵手”的学生有的已经毕业离开南通了,但西藏的家长和“南通的家长”依然保持联系,成了常来常往的亲戚。

崇川区城管局职工易俊峰,从2012年开学时与初一新生益西多杰结对开始,就进入了“爸爸”的角色。初二时,进入青春期的益西多吉开始叛逆,不太听老师的教导,上课不专心,作业常常不交,成绩不理想,有两门学科居然只考十来分。易俊峰心情沉重的看着孩子的学习单,感到他这个“爸爸”肩上的担子沉重起来,他决心亲自辅导孩子的功课。

为了帮助益西多吉辅导英语,他自己重新也开始了“中学学习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背单词读课文,中午研究课程同步辅导书,晚上做练习听录音,他把英语知识点提前弄懂吃透,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儿子”辅导讲解。看着动过两次手术的“爸爸”为了自己呕心沥血,益西多吉“浪子回头”,重新开始认真学习。在“爸爸”辅导下,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2014年10月,易俊峰收到益西多杰的父亲布琼和母亲才德吉的的快递,打开一看,是一幅绣有布达拉宫的羊毛小挂毯和一封信,信中写道:“易兄:承蒙您的关爱和帮助,我们家益西多杰才有了今天的进步。您对我们一家的恩情,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绣有布达拉宫的挂毯是藏族人最神圣的礼物,我们以此表达内心最诚挚的谢意。扎西德勒!”读着信,易俊峰心里洋溢着一个“成功爸爸”的快慰。

 西藏教育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赤烈旺杰认真考察了“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欣然撰文赞扬:“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在西藏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得到广大西藏学生和家长的交口称赞。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真正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真正感受到我们的汉族同胞对少数民族的关心,真正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我在南通有个家”藏汉亲情牵手活动由南通藏中启动,发展成为全市的志愿者行动,成为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说明了思想的力量,“品牌”的力量。作为学校关工委,我们要进一步配合学校把这个道德品牌做优做美,凝聚社会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

 

jyjggw_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