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陪伴在留守儿童的追梦路上
发布日期: 2017-06-16 11:33:33

 ——如皋市白蒲镇林梓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纪实

       林梓小学创办于1906年,系江苏省实验小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课题的重点实验小学。学校栉风沐雨百余年,在励精图治的一路风尘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源远流长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声名远扬,“关爱留守儿童”则是学校特色工作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永远陪伴留守儿童的追梦路上”,我校缔造了一座关爱守护留守儿童的学习乐园、生活家园、爱心校园。

一、关爱教育初心:无奈留守,助力寻梦

经济社会的发展,倒逼我们当地许多年轻父母或其一方,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其子女就成了无奈的留守儿童。

无奈的留守,使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爱、受到呵护、寻到梦想。为此,我校将其作为社会责任,主动担当,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确立了特有的教育模式,开启了助力留守儿童的寻梦工程。

2004年起,学校即在当时教育局关工委的指导下,全面展开留守儿童的调查、建档和研究工作,创新建立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留守儿童“33433”教育模式,即“三案机制”:留守儿童档案流转制、个案跟踪制、预案首问制;“三全策略”:全员关心、全面关爱、全程关注;“四种形式”:两会(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留守儿童基金会)、一站(留守儿童维权工作站)、一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八小组(学习辅导、心理咨询、法律维权、困难帮扶、生活指导、社区关爱、课题研究、资料收集等八个留守儿童工作小组);“三类活动”:日常活动、定期活动、随机活动;“三项保障”:物质保障、精神保障、环境保障。至2017年,我们已经用“33433”教育模式,陪伴在留守儿童追求关爱之梦的路上14年!

二、关爱教育举措:情润童心,举力筑梦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举全校之力,用真情滋润稚嫩的童心,助推留守儿童构筑梦想。

1.完善机制,关爱教育有的放矢。

多年来,我校探索形成了档案流转制、个案跟踪制、预案首问制,使得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有的放矢。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有色档案,“双留守”用黄色信息表,“单留守”用白色信息表,“特困”用蓝色信息表,“优秀”用红色信息表。一目了然的档案材料,使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不因班级的转换、年级的升高、学校的变化而脱节,形成留守儿童“爱之链”;对学习习惯、道德品行、心理健康等方面需要特殊帮助的留守儿童,逐一进行结对帮扶,实行个案跟踪;对留守儿童在校内或校外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建立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意外伤害等应急预案,便于迅速科学高效处置留守儿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紧急情况。

2.健全组织,关爱教育有序开展。

不断完善关爱组织。2004年5月10日,我校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聘请市关工委主任为名誉主任,学校校长为常务副主任,委员主要是各班班主任、退休老教师、各界志愿者。“关留委”下设学习辅导、心理咨询、法律维权、结对帮扶、生活指导、社区关爱、课题研究以及资料收集八个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十多年来,我们每年都要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组织架构,不因人员变化而影响“关留委”工作。

不断创新关爱举措。2016年下半年,在市教育局和教管中心关工委的指导下,我们设立了“四点半课堂”,每天放学后对学业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半个小时的学业辅导;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聘用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对孩子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有党员结对,教师结对,优秀学生家庭结对,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获得学习、生活、教育方面的帮助;2017年开展了“万师访万家”活动,老师们走进所有留守儿童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对学困生、贫困生进行后期的跟进帮扶,并通过QQ、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家长进一步沟通;拟定了各年级生活技能考级达标标准,在老师指导下教给他们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和技能,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成立留守儿童维权工作站。维权工作站由公安、关工委、妇联、司法、监察、民调中心等部门人员组成,同时聘请知名律师为工作站常年法律顾问。学校向留守儿童发放了“留守儿童维权卡”,畅通了维权渠道。

不断加注关爱基金。为了使儿童基金会发挥应有的关爱作用,我们一方面求助于社会力量,不断为儿童基金会加注资金,到2017年3月为止,已接受社会各界资助30多万元。另一方面科学精准地用好基金,利用这些经费充实了生活体验馆,开展了一些留守儿童的专题活动,表彰了优秀留守儿童,资助了一些贫困留守儿童。

不断拓展关爱途径。按照市教育局关工委的要求,成立了“林梓小学家长学校”。我们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这块阵地,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培训。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聆听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家教知识图片展、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其中2015年10月邀请了《中国少年报》栏目编辑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到校为家长们做了家庭教育讲座,2016年12月邀请了南通体验式教育团队到校做讲座,2017年5月邀请了留守儿童家长进入课堂与孩子同堂听课。编制了《家教知识50问》小册子、《家教小报》,定期发给家长阅读。通过家长微信群、QQ群向家长推送一些家教小知识,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按照教育局关工委的部署,我们将于下月初开始,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开展《家庭好故事》演讲比赛,通过好故事的演讲,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提升家长科学育子水平,由此来进一步拓宽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

3.丰富活动,关爱教育有效渗透。

我们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渗透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除此以外,还专为留守儿童开辟了以下形式的活动。

一是追求教育性的节日系列活动。每逢佳节倍思亲,学校在节日中总会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活动。元宵节做花灯、猜字谜、包汤圆;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写一封信、打电话送祝福、报喜讯;清明节摊杨柳烧饼;端午节包粽子;国庆节讲革命先烈故事等。从2017年4月开始,我们根据市关工委的要求,修订完善节日活动计划,将“学史立志,崇德向善”主题教育,贯穿到各个节日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节日气氛,弥补情感缺失,培养崇德向善意识。

二是追求趣味性的各类夏令营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留守儿童举行了“缤纷夏日”活动,参加了省文明办举行的“七彩夏日”活动,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学业中国”等高校志愿者组织共建“关注留守,守望未来”夏令营主题活动;参加了“埃塞克”国际志愿者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所有活动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追求其中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在乐中玩,玩中学,学中悟。感悟崇德向善的道理,感受大家庭的温馨,更好地认识了自我,并学会了与人沟通,理解了父母的初心。江苏优漫卡通卫视栏目组拍摄了留守儿童活动情况。

三是追求实效性的生活技能考级活动。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期确定一项生活技能,借助学校生活体验馆,开展学生生活技能达标考级,通过达标验收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激情。在2017年如皋市学区联盟学校活动中,孩子们的技能得到来宾老师的一致好评,河南省济源市考察团来校考察纷纷夸奖孩子们。

四是追求多样性的社团才艺展示活动。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社团活动,坚持“人人进社团”原则,将留守儿童安排到不同社团项目中,活动中悉心辅导。如今,玩魔方的孩子已从二阶拧至七阶,剪纸的孩子已从鱼鸟剪到清明上河图,国际跳棋组的孩子已参加南通市级比赛并获奖,跳啦啦操的孩子参加了市县级比赛。2017年4月,小记者社团向省关工委《阳光少年网》“喜迎党的十九大,童心向党”专栏发送征文20多篇;为纪念建军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的读书征文,正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之中;

4.强化保障,关爱教育有力支撑。

一是物质保障。我校配备了必要的硬件设备、设施。“爱心超市”里有让留守儿童免费借用或无偿使用的物品,如雨伞、雨衣、文具等;爱心电话亭、网络视频等现代通讯方式为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假日之家、知心小屋成了孩子们的心灵家园。2012年5月,我校建立了全国首个留守儿童成长足迹馆。2013年3月,我校建设留守儿童生活体验馆,“厨艺室”“洗衣坊”“针线屋”等功能室为孩子提供了生活体验场所,致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近几年来,我们尽量多地让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享受政府资助政策和爱心人士的捐助善举。

二是精神保障。每年在学生中评选十佳“爱心小天使”,在教师和监护人中评选“关爱模范”,在留守儿童中评选“自强标兵”。2015、2016、2017三年中,已有多名留守儿童被推荐评为省、市、县 “好少年”、“学法小童星”、“美德少年”、“三好标兵”等。

三是环境保障。邀请我校退休教师、关工委成员做学校周边环境监督整治的志愿者,协助学校配合相关部门,坚决查处取缔校园周边网吧、电子游戏厅,消除校园周边安全事故隐患。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校园内的走廊、橱窗、校风碑等内容设计都考虑到育人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截止2017年5月,我校无一留守儿童迷恋网络和成为社会问题少年。

三、关爱教育效应:借风造势,聚力圆梦。

关爱留守儿童,仅靠学校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我校借助社会组织、主流媒体等力量,借东风,造声势,集聚八方之力,圆留守儿童享受关爱、健康成长之梦

1.关爱教育工作受到新闻谋体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央视国际网、中国妇女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成功做法。

2.关爱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中英人寿“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学校建设“关爱小屋”,招募志愿者开展关爱行动。杰龙手机公司、慧源书城为留守儿童赠送书籍、书包等学习用品,将关爱传递给每一个留守儿童。

3.关爱教育工作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2010年6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我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图片在北京组版展出。展版以丰富多彩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资料,一展我校留守儿童风彩和关爱留守儿童取得的成就,吸引了众多眼球。2012年6月,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鲍绍坤在我校调研时深情地说:“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很多省市都存在这个问题,林梓小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卢德平教授认为:“林梓小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研究开启了全国相关研究的先河!”联合国儿基会官员马思婷女士专程来校视察并为学校热情题词“将快乐带给所有的孩子”。 《构建留守儿童平安乐园》获中央综治委、教育部首届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创建的关爱留守儿童“33433”林梓模式在江苏省首届教育博览会闪亮展示,应邀在国务院妇儿工委主办的全国论坛上作介绍,并在全国推广。

爱暖童心,创造无限。近年来,我校无留守儿童失学,无留守儿童逃学,无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有200多名留守儿童被评为“三好学生”,500余名留守儿被评为“文明学生”,300多名留守儿童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这是学校借风造势,聚力圆梦的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不少远在他乡工作的家长自发送来了锦旗。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等,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如皋市“十佳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获得“五一劳动奖状”。

2017年2月14日,李克强总理签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在各级关工委的引领下,不断创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继续永远陪伴在留守儿童追逐健康成长之梦的路上。

 

                                                                                                                                                                                                   2017年5月18日

 

供稿:如皋市白蒲镇林梓小学     王小刚

推荐:如皋市教育关工委

jyjggw_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