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教体局关工委始终坚持推动校园“绿色教育”品牌的创建工作始于2009年。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更为我市“绿色教育”品牌的做强做优带来契机。市局关工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努力优化组织形式,构建“市教体局关工委——局直校园关工委和区(镇)教管办关工委——及所属校园关工委三级工作网络,形成“绿色教育”网格化工作格局;牵头组织并协调行政及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现场观摩社团活动,参观考察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形成内联外延的“绿色教育”推进工作机制。
(一)美化校园环境,丰厚文化积淀
在教体局关工委的指导下,各校园关工委牵头组织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老同志对“绿色教育”创建、改善校园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供学校行政决策,让“环境育人”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各校园关工委利用橱窗、黑板报、宣传条幅、标语警示牌等宣传校训、校规,宣传、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绿色教育知识,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走廊、教室、各个角落等都融入绿色教育的理念和内涵。
(二)立足生态课堂,渗透绿色理念
各校园关工委因校制宜,密切配合学校行政,以学科渗透为阵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海安实小各学科教师在教学预案中渗透环保知识;海陵中学通过户外拓展、参与社会实践等践行绿色教育;双溪幼儿园把稻草引入学生课堂,通过创意活动,普及稻草变废为宝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级关工委定期组织老同志开展“绿色环保,垃圾分类我先行”等知识讲座进校园活动80多场次;专门开设的老同志“绿色”公众号,推送绿色教育相关知识40多期。
(三)加强绿色实践,拓展教育空间
局关工委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人脉、资源优势,努力拓展绿色教育校外实践场所,先后创建了天楹集团、中洋河豚庄园、雅周农业生态园等86个实践基地。各级关工委充分利用节假日和生态环保重大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绿色心态和绿色品格。海陵中学关工委联合校政教处、团委,组织学生走进14个共建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南莫中学组建了如“萌芽生物”“鹿鸣文学”等各种学生社团;七星湖幼儿园等单位通过“小手牵大手”,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理念带进家庭,再由家庭带到单位、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起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实效。
(一)工作推进常态化
坚持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的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做起,从学科有机渗透,到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重大节日的专题板报、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常态化推进绿色教育工作,让学生时时、处处、人人都浸润在绿色教育的氛围里。
(二)教育活动课程化
围绕重大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的活动安排,结合节能减排、爱鸟护鸟、绿色慈善募捐、环保图书漂流、环保沙龙及知识竞赛等活动,精心设计绿色教育课程,助推市域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三)保障机制长效化
强化组织保障机制建设。局关工委牵头,加大教育行政支持力度,组建我市10校绿色教育联盟;全力支持海安绿色教育社及其下属的十个分社建设,招募绿色教育志愿者8000多人。加大经费投入保障,通过向上争取、学校公用经费安排及社会捐资等渠道筹集专用经费300多万元,用于校内外生态绿色基地建设及各类活动开展等。
(四)创建成果多样化
《江苏教育报》《中国环境报》等20多家媒体对海安中专的绿色教育社团活动进行了报道,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以《绿色教育惠后代,传播社会正能量》为题写真报道陈学宾和海安绿色教育的事迹。环境保护部主管杂志《环境教育》2017年第三期以“绿色教育20载,培养环保小主人”为题,对胡集小学“绿色教育”专题报道。专题片《南莫中学:叫响生态教育品牌》在江苏教育频道播出。
南莫中学课题《建设特色课程基地,拓展生态育人模式》获省二等奖;海安实小学生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的时装获南通市三等奖、省环保创新大赛季军;海安中专关工委创建的绿家园环保协会获评江苏省职业学校“十佳学生社团”;在《新华日报》《江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绿色教育相关文章20多篇。
教体局关工委“绿色教育”获省普教系统第五次工作创新奖三等奖;
(五)教育品牌效应化
秉持“贵在坚持、重在创新、体现特色”的理念思路,结合南通市普教系统关工委“创特色、铸品牌”活动要求,始终坚持把绿色教育作为品牌进行打造,不断提升品味品质,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1所,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江苏省绿色学校19所。充分发挥和放大品牌带动效应,实现了全市绿色学校建设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