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西藏民族中学“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行动纪实
发布日期: 2015-05-26 17:16:35

共赴明天的牵手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行动纪实

宋汉仁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是江苏省南通市的一所“教育援藏”的特殊学校。学生全部来自数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由于路途遥远,学生入校后一般要到毕业才能返回西藏。

  藏族学生长期在内地求学,总会有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心理寂寞。为了让高原学子在内地安心学习与生活。南通藏中开展了一项在南通市产生广泛影响的活动——“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行动。

一个小男生的请求引发了校长的深思

  9月初,又一批初一新生从拉萨来到南通藏中上学。新生入学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安排好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们的生活。一位老师检查宿舍与学生谈心时,有个初一的小男学生怯生生地对他说:“老师,你能抱抱我吗?”望着孩子渴望的目光,老师一下把他搂在怀里,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孩子的脸上漾出幸福的笑容……

  学校校长、关工委主任杨小凡听闻这件事,心里受到不小的震动。他想,这些孩子小小年级就长期远离故乡和亲人到内地求学,实属不易,他们也有乡愁啊!一般的关爱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需要亲情呵护。杨小凡想,为了让西藏的孩子在内地安心学习和健康成长,应该让他们在内地有个“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校长的想法得到行政班子的一致赞同,一个给西藏学子在南通“安家”的 “师生亲情牵手”活动在校园内展开。

  全校教工都以“学生家长”的身份牵手一名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诸方面给予责任性的全方位的帮助与关爱。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波动或者学习有压力,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们”会及时与孩子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生病住院,“父母们”在家里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医院,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的生日,会收到一份“父母”生日礼物。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藏历年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父母们”把孩子带回家中生活,让长期离开家乡到内地就读的藏族孩子在内地感受家的温馨和亲人般的关爱。

  一个女孩用橡皮泥制作的“全家福”

  职工胡雪芹是南通藏中与学生亲情牵手的“父母们”的一个缩影。她牵手的是初一新生米玛卓玛。这个漂亮的藏族女儿和她自己女儿差不多大,两个孩子一见面就像亲姐妹一样,别提多亲热了。节假日,妈妈督促两个女儿一起学习,领着她们一起逛街,买东西时,给她们一人一份。“妈妈”看到两个孩子情同手足,心中总是漾起母亲特有的幸福。

  当妈妈的也有烦心的时候。一段时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米玛卓玛数学成绩下降了,任课老师甚至考虑要换课代表。听到这个消息,“妈妈”胡雪芹心急如焚,她请求老师不要撤换孩子的课代表。她和“女儿”一起分析成绩退步的原因,她请老师帮孩子补习一些重点难点,她让“两个女儿”互帮互学。终于,米玛卓玛的成绩明显进步了,有成就感的“妈妈”感到莫大的幸福!

  当然,妈妈也有忧虑的时候。沿海地区空气湿度大,高原来的孩子易患水痘。米玛卓玛也患水痘了,需要隔离治疗。治疗期间,胡雪芹每天都去隔离区看望女儿,送鸡蛋、送水果、送安慰。直到孩子康复,她的愁眉才舒展开来。

  教师节那天,胡雪芹收到“藏族女儿”的一个“礼品盒”,打开一看,里面是米玛卓玛用橡皮泥捏成的“全家福”,和和美美的“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女儿”。那一刻,“妈妈”胡雪芹眼里闪着幸福的泪花……

一份招来数百名志愿者的倡议书

  南通藏中的师生亲情牵手活动经媒体报道后,在南通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社会慈善人士纷纷要求参加亲情牵手活动。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活动,把它作为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来抓。2012年,南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教育局、民族宗教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等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在全市开展“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招募“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家庭。一石激起千层浪,数百名志愿者踊跃报名。市委、市政府一些领导同志和关工委的一些老同志也都积极报名。几经挑选,一百多个符合招募条件志愿者家庭与南通藏中初一新生组建了“新家”。由此以后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招募一百多个志愿者家庭。“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行动成为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志愿者家庭与来自雪域高原西藏孩子“亲情牵手”后,“家长”们要定期参加学校的“家长会”,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工作。周末和节假日,“家长”们会来校看望孩子或把孩子接回家生活。从此,藏族孩子在南通可以体验到家的温暖,沐浴特殊亲情的阳光。

   

一个最有温度的QQ群

  在南通的网络上,活跃着一个特殊的QQ群——“关爱高原雏鹰”群。这个QQ群有80多人,他们都是与南通藏中学生组建亲情家庭的志愿者。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家长”们来说,怎样与藏族孩子沟通,怎样进行关爱和教育,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热心公益事业的周建平先生就想到建一个QQ群,作为如何关爱藏族孩子的交流平台。没想到QQ群一建立,志愿者家长们纷纷加入。

  在群里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帮助。他们在群里探讨教育的难题,分享教育成功的快乐。有的“家长”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群友们都热心地出谋划策。有一位“爱心妈妈”牵手的“女儿”性格内向,总是不愿意开口说话。“妈妈”很是焦急,无计可施,便在群里求助,一下子便得到几十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她按照群友的“方案”慢慢学会了与孩子沟通。一段时间以后,“女儿”终于变得活泼了,“妈妈”的笑容也灿烂了……

  有的“家长”会经常把自己和孩子们的亲密照片在群里晒出来,得意地“炫耀”一番。每到周末,群里就“沸腾”了,相约去学校接“孩子”回家,晒一晒晚餐设计等等。有时群友们还组织带“孩子”爬山、郊游、烧烤等集体活动……

  他们在群里映照爱心,他们在群里共享“亲情”,“关爱高原雏鹰”群,一个最有温度的QQ群!

一封感谢信牵出的感人故事

  201410月,南通市崇川区城管局易俊峰收到一个来自西藏的快递,打开一看,是一幅绣有布达拉宫的羊毛小挂毯和一封信,信中写道:“易兄:承蒙您的关爱和帮助,我们家益西多杰才有了今天的进步。您对我们一家的恩情,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绣有布达拉宫的挂毯是藏族人最神圣的礼物,我们以此表达内心最诚挚的谢意。扎西德勒!”寄信人是南通藏中学生益西多杰的父亲布琼和母亲才德吉。

  他们为什么给易俊峰寄这封情深意切的感谢信?原来易俊峰参加了“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成了益西多杰的“南通家长”。

  2012年秋,自从与初一新生益西多杰“亲情牵手”以后,易俊峰就进入了“爸爸”的角色。一到周末,易俊峰夫妇就想到接孩子回家,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为孩子辅导功课。一段时间,易俊峰身体不好,心脏做了第二次手术。刚出院时,适逢学校召开“家长会”。易俊峰心中惦记着他的“藏族儿子”,抱着虚弱的身体冒雪到校参会。看到刚刚出院身体虚弱的“爸爸”,益西多吉感动极了。

  初二时,进入青春期的益西多吉开始叛逆,不太听老师的教导,上课不专心,作业常常不交,成绩不理想,有两门学科居然只考十来分。看着孩子的学习单,易俊峰心急啊,感到他这个“爸爸”肩上的担子沉重起来。他决心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管教“藏族儿子”,亲自辅导孩子的功课,周六周日同步辅导新学的功课。他先从孩子最弱的数学入手,找来教材和辅导资料,利用休息时间先备好课,再给孩子一章一章地讲解重点难点。

  看着动过两次手术的“爸爸”不辞劳苦地为自己补课,叛逆的“儿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浪子回头”,他的学习态度彻底改变,对“爸爸”安排的学习任务认真完成。通过两个多月高强度的暑期补习,益西多吉的终于进步了。

  为了帮助益西多吉辅导英语,易俊峰重新也开始了“中学学习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背单词读课文,中午研究课程同步辅导书,晚上做练习听录音,他把英语知识点提前弄懂吃透,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儿子”辅导讲解。进入自觉状态的益西多吉在“爸爸”辅导下,英语进步很快。比成绩提高更让“父亲”开心和自豪的是:“儿子”变得好学而且自信了。

一个“老西藏”的高原情结

  老校长施乃平的“藏族孙女”曲卓玛今年就要初中毕业了,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他和老伴商量着筹办“告别晚宴”;儿子儿媳也就是曲卓玛的“爸爸妈妈”忙着找资料,给“女儿”填报高中志愿做参考;6岁的孙子老是缠着爷爷奶奶,说要给“卓玛姐姐”准备礼物。

  有着11年援藏经历的施乃平对藏族孩子有着特殊感情,他先后与多名学生亲情结对。已经毕业的仁增加措把施乃平视为“亲爸爸”,前些年,仁增加措患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医院三次发出病危通知书。施乃平请求医院不惜代价近最大努力救治藏族孩子,医院领导与专家高度重视,从上海请来专家进行会诊,终于把仁增加措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段日子,施乃平心中总是牵挂这仁增加措,常常在病床前护理孩子。从西藏赶来的仁增加措的父亲拉着老校长的手,感激万分的说:“汉族同胞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您就是仁增加措的亲爸爸!”

  如今,施乃平退休了,担任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让儿子儿媳加入了“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的行列,自己呢,就当上了“牵手子女”的爷爷啦。亲情结对的担子交给了儿子施新华。他当上了结对孩子的“爷爷”。

  军人出身的施新华曾专程到父亲工作过的西藏山南地区走了一趟,深感到父亲那一代“老西藏”的宽广胸襟。他表示要像父亲那样真诚关爱藏族孩子。说来也巧,他牵手的女儿曲卓玛也是山南地区的,这真是“亲上加亲”啦。曲卓玛的爸爸次旺顿珠得知女儿的“南通爷爷”是“老书记”时,自然是格外亲切。

  三年来,次旺顿珠和妻子梅朵卓嘎来南通看望孩子时,总要到“老书记”家探探亲;施乃平一家呢,总要准备一席“汉藏一家亲”团圆家宴。

一个立意高远的教育行动

  南通藏中校长杨小凡是一位独具眼光的教育工作者,他把“藏汉亲情牵手”看成是一项体现内地西藏学校办学特色的教育行动。

  杨小凡认为,在一个温暖的情境中最易养成孩子高尚的情操,让藏族孩子在内地体验到“亲情”他才会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才会奉献社会,懂得奉献才会认同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在策划“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时,杨小凡就着眼于通过“家庭亲情式情境”来渐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让“亲情牵手”的孩子们在“我在南通有个家”的“故乡情境”体验“祖国处处有亲人”的温暖,并学会对社会回馈温暖。

  市郊长江镇顾园村是学校的“送温暖”联系点,学校经在这个村挑选了10个最困难的家庭,作为学生的“体验户”。杨校长亲自带领学生到“体验户”家中体验生活,做家务,干农活。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经济发达地区也有这些贫困家庭,我们在内地处处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学会关心别人。”学生会主席达娃卓玛回校后发起倡议:每人每天节省一毛钱,捐资帮助贫困户;每个班对口帮助一个失去劳动力的家庭。

  倡议以发出,立即得到全校学生的热烈响应。看到孩子们在他们的“第二故乡”健康成长起来,校长眼前似乎呈现“一花引来万花开”绚烂景象……

  今年4月2日,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南通西藏民族中学考察工作,看望藏族孩子。当了解到“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时,顾秀莲充分肯定南通关心下一代工作对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她说,藏汉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西藏孩子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有利于汉藏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顾秀莲与孩子们亲切交谈,询问学习、生活情况。孩子们兴奋地和顾奶奶手牵手唱起了《在北京的金山上》,欢快的歌声在校园久久回荡……

  藏汉亲情牵手,牵来志愿者如春如阳的大爱情愫,牵来藏族学子如花如锦的七彩青春,牵来民族团结如诗如歌的瑰丽华章。

  藏汉亲情牵手,共赴美好明天!

jyjggw_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