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建构家长学校工作新体系(2009年—2012年)
2009年,我县提出“不让一个家庭掉队”的现代教育主张,着力开创新形势下的实体家长学校,全面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体系。同年10月,两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11月6日,家长学校总校,30所分校、137所基层家长学校同时挂牌并开始提供服务。
⑴立组织领导体系(2009—2010年)
构建“县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委员会——总校——分校——基层家长学校”四级管理网络。
⑵建立师资队伍体系。(2010年—2012年)
①建立总校、分校、基层学校三级专业管理团队;②组建名师团队;③组建成县、镇、校三级家庭教育讲师团队;④组建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团队。
⑵立综合保障体系。(2012—2014年)
2012年2月,县编办正式行文确认“海安县家长学校总校”为县教育局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了人员编制,独立账户,独立办公。先后制定、完善了家长学校各项职责制度,将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各单位年终绩效考核,形成了完善的保障体系。
2创新家长学校工作新载体(2012—2022)
⑴构建“总校级、分校级、校级、班级”四级家长学员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与组织形式,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覆盖全市,渗透到千家万户。
⑵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为全市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培训服务、资源服务、热线服务,构建立体化的服务网络,及时为家长、学生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⑶推进习惯养成教育。联合编印义务教育阶段近18万字的《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读本,习惯养成教育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
⑷推进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以国家、省、市级三项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省编《家长必读》教材为母本,编撰海安地方家长学校教材四套。
海安创办三级实体家长学校14年来,以办好家长学校为抓手,努力提升全市家庭教育水平,不断优化海安教育生态,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江南时报》、“学习强国”等都曾先后专题进行报道。海安获评“江苏省家庭教育先进县”,市总校先后获评“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省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单位“省示范家长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多次在南通市级以上会议中交流经验,为全省各地家长学校总校建设提供了海安样本。
一、学校创建应运而生
2009年,我省出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五严”规定后,对于大大增加的学生课余时间,家长们或严格监管,或放任自流,或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一时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陷入了一些误区,导致一度出现5+2≤0的教育不良趋向。全市不少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忽略子女的道德修养教育,依然把“学业至上”作为家庭教育终极目标,唯分数论英雄。亲子之间感情隔阂,关系紧张,子女叛逆现象频频发生,导致部分孩子产生不良思想行为。
为推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引领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海安提出“不让一个家庭掉队”的教育主张,市妇联、教体局等单位联合成立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委员会,决定创建全面升级的新型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承担起、承担好应尽的家庭教育责任,切实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助推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海安教育持续高位走强。
二、家庭教育步伐坚实
14年来,我市家长学校工作实现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的跨越,有效提升了全市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1.构建了高效化的运行机制
在市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教体系统创建并完善“总校—区镇分校(局直校园家长学校)—基层家长学校”三级管理网络:教体局局长、1名副局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分别担任总校校长、副校长,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任总校执行校长,总校由教师发展中心统一管理,集中办公,与教研、科研、电教、教培形成“五教合一”模式。区镇分校和基层家长学校实行“一
把手”负责制,1名常务副校长主管,基层家长学校2名以上工作人员兼职负责日常事务。
市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对海安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与协商,整合资源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市教体局将家长学校工作与全市学校教育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年终分层逐级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总校研究制定《家庭教育示范(优秀)校园认定评估标准》《家长学校工作表彰奖励制度》等30多项制度,加强指导与引导。
2.建设了多元化的师资团队
市局着力推动家长学校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分步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育工程,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专项研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一是组建300多人的三级家长学校专兼职管理队伍,负责家长学校日常事务;二是聘请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国亮、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特级教师许卫兵等60多位知名学者,组建专家顾问队伍,不定期举办公益宣讲活动100多场次;三是选聘市妇联、教体局等多部门相关领导、行业专家、关工委老同志、优秀班主任、家长代表300多人,建成市镇校三级讲师团,定期为家长学员讲课;四是700多名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成立名师志愿服务团队,定时在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疏导等服务超5万人次,为家长和孩子贴身服务。
3.打造起区域化的课程体系
全市三级家长学校专注家庭教育需求侧的分析与研究,坚持以家庭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300多名优秀骨干教师,为学生编写《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助推养成教育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为教师编写《家庭教育讲议》11册,实现家庭教育培训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未成年人家长编写《家庭教育父母操作手册》16册和《跨段衔接指导手册》4册,提供亲子教育的逐日实操指南。免费印发家长、学校、教师循环使用。
4.构筑了特色化的培训模式
着力推动校本化、特色化家长培训服务,灵活运用线下集中培训、线上微课推送、面询指导、热线在线等服务方式,引领家长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当好孩子的引路人。近年来,累计培训家长16万多人次,免费发放专题学习材料100多万份;各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家庭教育特色栏目近300个,发布各类家庭教育文章9万多篇。
构建起“总校、区镇、校、班”四级培训体系,按年度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教体发布公众号开设专栏,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微文,传递家教活动信息等100多篇次。各中小学幼儿园公众号坚持每周推播家长微课,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众多校园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读书交流互助会”“家教智慧圈”,开办线上论坛、云讲堂等,充分发挥优秀家长传、帮、带作用,积极营造“卷入式”学习氛围,达成“孩子入校学习,家长入校培训”的目标。
三、区域创新全面持续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将联合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列为2022年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出台《海安市关于联合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部署全年任务,推进重点工作,落实专用工作经费。市教体局关工委、市家长学校总校将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工作列为书记抓党建创新争先项目,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力推进教体系统“家庭教育示范实践基地创建”“家长角色转换特色课堂”“家长学习效果检测”等重点项目实施,着力创建一校一品办学特色,深入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构建全链条全社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贡献教育力量。
今后,我们还将针对家长实际需求,从家庭教育供给层面,加大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力度,着力开发儿童不同关键阶段《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口袋用书;优化整合系统内优势教育资源,着力打造校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窗口;深入开展1+2+X联合家访,关爱帮扶好重点学生家庭,助力化解家教难题,协同推动形成家校社关心家庭教育,政府、家庭、校园、社会四位一体育人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