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建设
发布日期: 2016-05-05 09:45:27
 

  

精心策划  精心组织

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建设 

如东县教育局关工委

                      201641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按照这一要求,为确保“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我们深入挖掘德育资源,重点抓了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基地建设,,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组织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青少年教育基地是怎样策划建立起来的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关工委的工作重心一直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通过多种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关工委组织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学校教学,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教育活动场所主要在校外,二是注重孩子们自身的活动性和实践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理启智。过去各地也先后建立过一些教育基地,但常常是需要时临时利用一下,基础性设施不够,管理也跟不上,没有成为长期或永久性基地,孩子们也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因而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长效性得不到彰显。中关工委顾秀莲主任曾经形象地指出,关工委工作既要“搭台唱戏”,又要“借台唱戏”。“搭台”和“借台”启发了我们。要确保“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必须深入挖掘德育资源,设计好活动内容,搭建好或者借助于青少年教育的活动基地,为校外教育活动提供基础性、研究性、示范性平台。这样做,可以广泛挖掘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厚重的地方文化资源,延伸德育时空,实施多角度、多维度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充分用好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孩子们通过耳濡目染、现场考察和实践体验等,体味于心、见诸于行,对他们的发展起导向、推动、保证作用。

那么,建立相对长期性、稳固性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有没有可能呢?我们考虑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是县内德育资源丰厚。  我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苏中抗日四分区指挥部所在地,有许多新四军抗日活动遗迹,包括掘港保卫战、血战耙齿凌、双灰山战斗、南坎战斗等旧址,县里有烈士陵园,乡镇也有不少纪念碑、亭,这些属于革命斗争红色资源。另外,县内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丰利镇有古“文园”、栟茶镇有“南沙书院”,还有清代著名的四大文字狱之一的“一柱楼”遗址。县里还有辐射全南通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有开发中的洋口港、旅游景点金蛤岛等等,都是传统文化和实践教育的好资源、好材料。

二是有一定的基础。长期以来,学校和各地关工委先后建立了校外教育辅导站,有不少辅导站已经将部分资源列入教育内容开展活动,有一定的教育基础。

三是师资雄厚,经验丰富  。教育基地师资以“五老”为主,学校在职教师为辅。“五老”中的绝大多数也是离退休教师,他们对关心教育下一代有高度责任感和热情,也有丰富的学识,对当地教育资源既熟悉又有感情。目前,校外教育辅导站实施“校站结合”,教育基地由社会和学校共建,一批有学识、有能力的在职教师也将加入其间,使组织和教育力量更加壮大。

四是社会力量有一定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提升,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对关心教育青少年表现了很大的热情,一些老同志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悉心教育下一代。丰利中学退休副校长袁金华同志自费30多万元,利用家中庭院建立“历史文化名人”、“忠孝文化”长廊和碑亭。长廊由76块黑色大理石组成,上面雕刻了二十四孝及历史上51位文化名人画像及文字介绍。这些碑石都是袁金华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饱含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大豫镇大同村退休教师陈云山会同镇文化站退休干部陈瑞康利用家庭410㎡的大楼建立少年儿童教育基地,基地内开辟了图书室、读报室、乒乓球室、多功能室,有多种乐器、棋类和其它活动器材,室外还开辟了羽毛球场。这是少年儿童的活动场所,也是教育实践基地。因为活动对象为本村留守儿童,基地定名为“留守儿童乐园”。不仅本村儿童乐意来基地活动,毗邻的通州三余镇也有儿童慕名前来参加活动。

基于以上这些有利条件和基础,我们决定把建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建设作为关工委工作的一个特色品牌来打造。我们召集有关会议,提出建立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的要求、设想和初步方案。去年三月在教育局召开的关工委工作会议上,把丰利镇袁金华老校长创立的“悟园”、栟茶中学德育课程基地列为首批全县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局长李建国在会上要求各镇教育联络组、各县直学校领导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拓展,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并明确要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这项工作。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提出相关教育资源素材,然后征求各方面意见,提炼、筛选,认定1-2个丰富而有特色的活动资源供研究审定。

关工委和学校选定的德育资源,与地方党政部门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的资源有许多互通的地方,因此建立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需要与地方沟通交流,做到资源共享,能合则合,不另立门户。各镇教育联络组和关工委研究认定后,凡涉及到社会资源部分,都报请镇分管领导,争取镇党委、政府的认可,同时也可以得到场地、设备和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建成的教育基地,既供镇内中小学合用,亦可供社会其它部门教育活动使用。比如,河口镇耙齿凌战斗遗址是个很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当年新四军在此全歼日伪军400多人,此战曾写入新四军军史。河口镇为支持青少年教育工作,修缮了烈士陵园和陈列馆;袁庄镇也将散见于全镇的30多位烈士重新集中立了墓碑,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教育局今年三月召开的关工委工作会议上,又把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念馆、河口镇耙齿凌战斗遗址作为县级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对已经建成并开展活动的教育基地,由县教育局、县关工委授予“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铜牌,为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初步奠定了基础,在创建县级教育基地的同时,有条件的镇也建立了镇一级的思想品德基地,目前已报到教育局局关工委的8家。这些教育基地的建立,逐步克服了过去教育内容和活动场地“碎片化”的现象。

二、基地建立后是怎样组织开展活动的

关工委的主要工作是组织青少年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对青少年感染教化、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如果没有活动,教育基地也就形同虚设。教育基地既然建起来,就要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为了对教育基地建设加强领导,教育局建立了协调小组,由局分管关工委的领导、人事科、教育科、关工委及相关镇、校的领导组成,负责协调和解决基地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今年关工委工作会议结束后,局分管关工委的刘崇国局长带领关工委的同志到丰利、栟茶及学生实践基地检查教育基地的使用及功效发挥情况。有的地方建立了领导组,由镇领导、教育联络组和教育关工委领导、学校领导、“五老”代表和相关辅导员、教师代表组成,研究制定活动内容、活动方案和各项制度,以打造优质育人环境,拓展多元化育人渠道,营造自主学习的活动氛围。

去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一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时间节点。在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中,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发挥了很大作用。马塘中学关工委与马北村校外辅导站联合,组织当地30多学生利用当地烈士陵园、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多处教育基地,开展“十个一”活动,并将活动过程拍成视频,在市县电视台播出。苴镇福亮小学和关工委组织100名学生,用自行车骑行六十多里,充分利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红色之旅”活动。他们走访了崔德耀、顾福亮烈士陵和苏中四分区旧址纪念碑,还走访了94岁的抗日老英雄李维岩。孩子们将采访情况写成征文、拍成照片,上传到阳光少年网,其中一些还获了奖。曹埠镇下漫村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如东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下漫灶支部;发展了第一个农民党员王范;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组织江园农民协会。曹埠镇利用当地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效果就明显优于一般说教。

栟茶中学挖掘学校深厚的德育资源,结合办学实践,确立了“创德育特色,树课程品牌”的目标理念,在学校专门划出一幢500多平米的大楼,建立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缪铭同志积极参与策划,帮助设计教育内容、撰写教材。教育基地设有“问史”、“行知”、“崇善”、“礼仁”、“养心”五大板块。学校分批组织7000多名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围绕五大内容举行专题报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深得学生欢迎。

袁金华同志创办的教育基地取名为“悟园”,取其吸收传统文化,感悟人生真谛的含义。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纳丰利中、小学及镇周边的学生包括老同志计一万多人次,《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都先后作过报导。袁金华已作出规划,再建一个法制宣传长廊,拓展“悟园”的活动内容。

县教育实践基地本来就是一个大型教育基地,常年接待上万名学生,去年又在基地内建成了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念馆,配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接待了近万名县内外学生参观学习,成为基地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下一步,我们准备对已经建成并开展活动的教育基地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向面上推广;同时还开发几个条件成熟的单位作为县级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如丰利镇勇洛楼,是抗战时期姬鹏飞、陶勇的办公场所,原始资料和物品都保存完好,也接待过学生的参观;对已建成的基地,制定好活动制度,扩大老同志辅导队伍,做到人员相对固定。还要不断探索基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基地教育功能。

                              

jyjggw_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