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发布日期: 2016-06-14 10:26:29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南通中专关工委     

  一、问题提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引起重视。作为脆弱群体的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其自身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较大,而他们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还不强。当他们面对成长的烦恼、生活的独立、学习的考验、职业的选择以及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提升等问题时,困惑、无聊、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等心理不适和心理问题都会发生。本文试图通过调查,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引起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是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寻找维护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我校机电、服装、计算机专业共5个班,其中一年级3个班,二年级2个班。发放问卷185份,收回172份,男生88份,女生84份,一年级92份,二年级80份。

  2.调查方法

  问卷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简称SCL-90量表),量表共90题,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共十个因子,每一项因子按症状严重程度,采用五级评分制,1分为无症状,2分为轻度,3分为中度,4分为较严重,5分为十分严重。问卷比较因子分与总分两项,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或总分超过160分,考虑筛选阳性。对同一学生的因子分布与不同学生的高因子分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特点与规律。

  访谈法:SCL-90量表虽然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作较全面的测评,但它只反映短期内(一周)的感觉,对造成某些心理或行为失常的原因也不能有所解释,因此,对SCL-90量表测评所检出的部分筛选阳性对象进行访谈,以期进一步了解和把握这些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帮助措施提供依据。

  3.调查材料

  《90项症状清单》又称《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德若伽提斯于1975年编制,国内有关心理学工作者加以改编而成。自20世纪80代引入以来,在国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心理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SCL—90量表共90个题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都有涉及,它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十个方面,具有容量大、反映心理症状面广、能准确刻划各症状程度、省时、易操作等优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全校学生心理状况

  总分比例:总分超过160分的有31人,占18.0%。超过200分5人,占2.9%。

  各因子分的比例:根据国内适用标准,如果因子均分在2.0~3.0之间为轻度异常,如果有一个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到中度水平,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果因子分超过4分,就要考虑有较严重的问题存在。按此标准,本次调查全校学生心理问题各因子的分布列于表1。(因子分﹤2为正常,2≤因子分﹤3为轻微,3≤因子分﹤4为中度,因子分≥4为较重)

  表1:被测群体各因子分的分布(N=172)

等级
因子

正常

轻微

中度

较重

N

%

N

%

N

%

N

%

躯体化

158

91.9

13

7.6

1

0.6

0

0

强迫

124

72.1

46

26.7

1

0.6

0

0

人际关系敏感

127

73.8

38

22.1

7

4.1

0

0

抑郁

144

83.7

27

15.7

11

6.4

0

0

焦虑

147

85.5

20

11.6

4

2.3

1

0.6

敌对

137

79.6

25

14.5

10

5.8

0

0

恐怖

144

83.7

24

13.9

4

2.3

0

0

偏执

140

81.4

27

15.7

5

2.9

0

0

精神病性

155

90.1

15

8.7

2

1.2

0

0

其他

145

84.3

21

12.2

5

2.9

1

0.6

  从以上数据看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比例的问题,有18.0%的学生总分结果高于全国常模。但从因子分比较,学生的高分有集中性和倾向性,主要表现在强迫(27.9%)、人际关系敏感(26.2%)、敌对(20.4%)等几方面。并且大多数学生表现为轻度症状,抑郁(6.4%)、敌对(5.8%)的中度反映比例略大,焦虑有较重症状,但只有0.6%的比例。学生在不同因子上表现出的问题严重程度分别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恐怖、焦虑,躯体化和精神病性方面表现良好。以此看出,学生的心理状态多受应激性事件影响,往往表现在感觉和情感、行为方面,自我意识强,自我中心感强,且思维较敏感,行为较冲动。

  2.男女生心理问题存在情况(见表2)

  表2: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较

因子

因子分≥2

男生

女生

躯体化

14(0.081)

5(0.057)

9(0.107)

强迫

48(0.279)

23(0.284)

25(0.298)

人际敏感

45(0.261)

21(0.122)

24(0.286)

抑郁

38(0.221)

15(0.170)

23(0.274)

焦虑

25(0.145)

8(0.091)

17(0.202)

敌对

35(0.203)

14(0.159)

21(0.250)

恐怖

28(0.163)

8(0.091)

20(0.238)

偏执

32(0.186)

16(0.182)

16(0.190)

精神病性

17(0.099)

7(0.079)

10(0.119)

其他

27(0.157)

8(0.091)

19(0.226)

至少一项
因子≥3

53(0.308)

12(0.136)

41(0.488)

  从表格看出,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并达到显著性差异。因子≥3的比例,女生(48.8)是男生(13.6)的3.5倍,因子分还反映,除强迫和偏执两项,男女生比例接近外,其余各项,女生的问题比例均明显大于男生,人际敏感、焦虑、恐怖更是在2倍以上。与男生相比,女生在人际关系上,有更多的猜疑、妒忌、帮派;从性格来看,女生多愁善感,怯懦胆小,依赖性强,缺乏主见;从压力来讲,女生学习较认真,当成绩不理想时,容易产生焦虑和情绪低落。这些差异使女生在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等方面的因子分明显高于男生。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见表3)

  表3:一、二年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因子

一年级(92人)

二年级(80人)

躯体化

8(0.087)

6(0.075)

强迫

26(0.283)

22(0.275)

人际关系敏感

25(0.271)

20(0.250)

抑郁

20(0.217)

18(0.225)

焦虑

9(0.098)

16(0.200)

敌对

18(0.196)

17(0.212)

恐怖

17(0.185)

11(0.137)

偏执

17(0.185)

15(0.187)

精神病性

10(0.109)

7(0.088)

其他

11(0.119)

16(0.200)

任一因子≥3

25(0.272)

28(0.350)

  表3显示,我校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明显,一年级学生经历了一个多学期的适应和融合,基本上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和人,与老生相比,两者之间的校园生活应激源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二者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四、原因探讨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异常者中最严重的四项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偏执。主要表现为:强迫——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人际关系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与人比较时更为突出,还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敌对——时常有厌烦的感觉,喜欢摔物,与人争论,甚至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偏执——对人不信任,固执己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预计的抑郁和焦虑并未处于突出位置。由此分析,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失败经历、自我压力有很大关系。

  我校学生大多是16-18岁,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他们的认知、情绪、个性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自我意识,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飞跃。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对别人的评价相当敏感,有极强的“独立感”和“成人感”,力求摆脱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干涉,及早实现“心理断乳”。他们情感丰富且易变动,一点小事可能激动不已,一个打击也会心灰意冷。他们的道德认知趋于复杂化,但是缺乏自觉和自控能力,思想和意识带有极强的偏激性。他们依从同伴关系,乐于交友,但是有选择性和评判性,人际敏感的突出是他们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学生升入中专后,环境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心灵振荡。学习科目的增多、专业科目的高要求、人际交往的复杂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等,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想从头再来却屡屡被薄弱的意志捆缚,想认真学习却发现已经掉队太多,想找人倾诉却看不到熟悉面孔,想规划未来却发现就业遥遥。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同人格特点的学生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内向怯懦且追求完美者容易形成强迫障碍。敌对则在生性刚直而又无力摆脱困境者中产生。

  学生心理问题除了自身原因,更有广泛的外部原因。

  首先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因素。“儿童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许多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都与家庭有密切联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要求高,喜欢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家的比,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或者自信心丧失,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自卑心理;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学生心理依赖性强,情感脆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宰,不能经受风雨和磨练;有的家长不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某些想法或做法,独断专行,与子女的关系不融洽,使这部分学生变得性格孤僻多疑;有的家庭夫妻关系紧张,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闹,使孩子感到家庭的冷漠和自尊心的伤害,对他人态度粗暴,对社会怀揣敌意。

  其次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具有模式化特点,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还相当普遍地存在,对学生缺乏个性化开发和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的一致性、顺从性,与青春期膨胀的独立意识、个性发展有较大冲突,因而学生的逆反情绪和反抗意识强烈,学生的心理成长充满怀疑和不满。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经常会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学生对老师也是有许多的敌视和对抗。师生间的冲突带来学生对学校学习的厌恶和自我效能感的丧失,进入职业学校后进一步影响学生自信心和自觉性的提高。

  第三是社会负面因素。社会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让象牙塔里的学生既兴奋又跟不上趟,许多政策的改变如专业更新、自主择业、鼓励创业等使许多缺乏心理准备的中专生难以及时理解和承受,由此引起的心理压力无法释放。大众传媒也冲击着中专生的心灵,媒体的开放让学生越来越多地接受信息并信任此种形式,而媒体内容的侧重给学生心灵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很多电视剧和电影大片灌输的是张扬个性、独来独往、以暴制暴等立足之道,明星偶像的小道消息传递的是一夜成名、潜规则、攀龙附凤等成功理念,更有网络游戏让学生在虚拟中实现英雄情结、找到自我陶醉,这些载体将冲动、紧张、恐怖、敌对、侥幸等心理带给了学生。社会上的一些黑幕信息、负面消息也让学生产生抑郁、退缩、消极、偏执等不良心理。

  五、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氛围。

  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有专门的人员和场地,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在校园各个角落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深入人心。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地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契机,给学生多一些爱,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少几分批评,少几分埋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在克服困难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忍受挫折的能力。

  (3)组建学生社团,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班级里设立心理委员,通过对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宣传与行动,产生辐射效果,把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并发挥心理咨询中朋辈咨询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活动中良好的交际环境,能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并学会控制情绪和疏导情绪。实践证明,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专生心理健康发展。

  (5)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网,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一级保健网,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队伍。二级保健网,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优势。三级保健网,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及时发现危机,及时干预危机,及时解决和转介危机。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建立心理障碍学生的跟踪辅导档案,保证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学生入校时就进行相关测试和筛选,及时发现普遍问题与个别差异,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严格保管和区分,并进行跟踪了解和记录。对教育子女存在问题并有主动要求的家长可以提供建议。

  (二)宣传全员都是心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跨世纪人才,每一位教师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无声的语言能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教师能在教育中,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就能实现思想、学习、生活、个性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否定评价,反之教师的表扬鼓励会给学生带来温暖和自信。教师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能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走进学生心中,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所思所想,用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的态度获得学生的信任,帮助学生正视困难,走出疑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

  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此,而且对家庭的影响极其巨大。家庭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家长的重视,并采用集体讲座、班主任交谈、咨询老师辅导等方式给家长及时的沟通和适当的指导,有必要的可以做家庭咨询。作为孩子的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了解子女的心理世界和思维特征,注重研究孩子的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特点,要以自己作为健康的成年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尽力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

  作为孩子成长的社会以及为孩子树立职业形象的各行各业,都要从关心祖国下一代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努力创设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社会发展风貌,尽力辅助学校及家长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负面、消极的因素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

                                                                        葛增敏   周  娟

                                                                                                                   2016年5月

jyjggw_foot